欢迎访问js33333线路登录(中国)有限公司!
教育教学
本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培养计划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更新于:2022-03-03 编辑: 阅读: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080216T)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新能源车辆工程基础理论、新能源汽车设计与试验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新能源车辆工程领域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的设计开发、性能试验以及管理工作等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具有如下工程素质和专业能力:

1.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研究,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2.具备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国内外汽车技术和汽车产业发展要求,能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应用于工作中;

3.具有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专业知识保证工程和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手段来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理论用于解决现实的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基础的基本原理或理论,结合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现实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与开发恰当的工程方案,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和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4. 研究: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本原理和专业基础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制造、试验、管理和维护,并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得出合理有效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6. 工程与社会: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能够分析与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对安全、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将大工程观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实践中。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工程的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与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初步掌握新能源汽车系统中工程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表一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

序号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知识

分析

设计

研究

工具

社会

环境

职业

团队

沟通

管理

学习

1

目标1

2

目标2

3

目标3

4

目标4

5

目标5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

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构造、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汽车设计、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车载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课程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导论实践课、工程训练、汽车驾驶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新能源汽车结构认知实习、汽车拆装与调试实习、生产实习、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实习、汽车检测诊断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

主要课程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汽车构造实验、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实验、汽车理论实验、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实验、车载网络技术实验、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实验等。

五、基本学制:4年,在校修业年限为4-6学年。

六、毕业合格标准及学位授予条件

毕业合格标准:具有学籍的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实践成绩合格,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178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学位授予条件:符合《兰州工业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条件的毕业生,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下一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